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8年3月14日)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3月14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本條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對受波及國家造成的傷亡統計。
概要[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图表
在二戰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萬(欧非战场约占67%,欧非战场死亡人员中的33%是死于纳粹集中营或是被纳粹集体屠杀、虐杀的,占二战中遭交战各方刻意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总数的80%以上)。
在这7,000萬人中:(1)、苏联占2,660万(1941年-1945年,军人占35%,苏联方面因战争造成的伤病人数也是及其巨大的,仅在册军人的伤病累计数便高达1,830多萬人次),1941年初苏联人口统计数为1.967亿(包括新兼并地区),而1946年仅余1.67亿,因此苏联的实际死亡人数应该大于俄国官方公布的数据;(2)、中国约占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军人约占15%,另外因战争造成的伤病者累计约1,600萬人次,因此伤亡累计约为3,500萬人。河南省尤其惨重,仅仅两次灾难就导致400萬人死亡,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死难的89萬人中有32萬,在河南,1942年大旱引发的饥荒又导致300多万人死亡),1927-1937年间中国年均人口增长大约350-360万,1937-1945年期间降至年增310多万(1936年中国人口估计为4.6-4.7亿,另外东北有3,000多万人;1946年国府控制区的统计数为4.4亿多,而中共控制区的人口约9,000多万)。
7,000万人按死因可分为3类:1是死亡的军人、2是死于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3是死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人死亡人数合计约有1,800多万(不含死亡的俘虏);死于交战各方刻意杀戮的平民和战俘大概也有1,800多万(其中80%以上死于纳粹德国之手);而死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等的人数则在1,500萬-3,000多万(这个主观性比较强,看所在国怎么划定相关原因的范围了,中國和苏联等国后来都大幅调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数,正因如此二战死亡人数便有了5,000万到7,000万的变化)。比如中國现在所列的伤亡数为3,500万,其中死亡占1,800万,而在这死亡的1,800万人中属于前两类死因的人数大概占20%,苏联前两类的死亡人数则要占到死亡总数的六成以上,中華民國死亡的1,800万人中还包括了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发饥荒而死亡的300多万人以及其他非沦陷区各种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为战争导致救援无力灾情扩大,把这些死亡列入也属合理。附中国政府历年来公布的抗战军民受伤及死亡数据:
1946年底,国民政府公布军人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共计1,173万人。
1947年5月20日,国民政府对1946公布的抗战伤亡人员总数进行了修订,军人作战伤亡 3,227,926人,军人因病死亡422,479人、平民伤亡 9,134,569人,总计人口伤亡 12,784,97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作了初步估计1,000万人和500亿美元以上的财产损失。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初步估算在抗日战争中,中方的伤亡人数为2,100万人以上。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确认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
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死亡、伤病、被俘、失踪等几部分构成,而军人的死亡又包括阵亡、因伤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为例:苏军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为681.7万(阵亡占76%,因伤致死占16%,因病、事故等死亡占8%),被俘或失踪为445.6万,伤病累计为1,832万人次(受伤占82.9%,因病减员占16.6%,冻伤占0.5%)。另外,军队所处的战争态势不同,其损失的构成便有极大差别,以苏德战争期间的苏军为例,苏军的历年月均损失为:1941年710,000人、1942年614,000人、1943年655,000人、1944年573,000人、1945年700,000人,相差并不太大,损失最惨的1941年与损失最轻微的1944年之比不过为1.24倍,但其历年损失中死、伤、俘构成比例却有天壤之别,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踪人员月平均为496,000人、1942年为271,000人、1943年192,000人、1944年147,000人、1945年186,000人,其高低之差达3.37倍以上。一般来说,处于进攻的一方其伤员所占比例较大,而败退的一方,由于其伤员无法及时撤出,或最终成为俘虏,或因得不到有效医治而死亡,因此败退的一方其损失中死亡、被俘人员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围的部队最为典型,如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280,000名德军,除了30,000多名伤员空运出围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所遇也有类与此,一个个的岛屿成了已丧失制海权的日军的死亡陷阱,而日军的死不投降政策则更加剧了这一情况,于是死亡成了绝大部分守岛日军的归宿。
各國死傷人數列表[编辑]
下表列举了各国的死傷人数,并且加入各国人口来判断各国所受相对的伤害程度。
二战中各国的人口损失
国家
总人口1939年1月1日
军事人员死傷
由于军事行动和反人类罪造成的平民死傷
总死傷人数
死傷人口总数占1939年总人口百分比
阿尔巴尼亚[A]
1,073,000 [1]
30,000 [2]
30,000
2.81
澳大利亞[B]
6,968,000 [1]
39,700 [3]
700 [4]
40400
0.58
奥地利[C]
6,653,000 [1]
包含于德军
120,000
120,000
1.8
比利时[D]
8,387,000 [1]
12,100[5]
75,900 [5]
88,000
1.05
巴西[E]
40,289,000 [1]
1,000[6]
1,000[7]
2,000
0.02
保加利亚[F]
6,458,000 [1]
18,500 [6]
3,000[8]
21,500
0.33
緬甸[G]
16,119,000 [1]
2,600[9]
250,000 [9]
252,600
1.57
加拿大[H]
11,267,000 [1]
42,000[10]
1600 [10]
43,600
0.38
中華民國[ I]
517,568,000 [1]
3,000,000 [11]至 3,750,000+[12]
7,357,000[13]至 8,191,000[14]
10,357,000至 11,941,000+
(2.90 至 3.86)
古巴[J]
4,235,000 [1]
100[15]
100
0.00
捷克斯洛伐克[K]
15,300,000[16]
35,000[17]至46,000[18]
294,000 [18] 至320,000 [17]
340,000 至355,000
2.12
丹麦[L]
3,795,000 [1]
6,000 [19]
6,000
0.08
荷屬東印度[M]
69,435,000 [1]
11,500 [20]
3,000,000[21]至 4,000,000
3,000,000至 4,000,000
(4.3 至 5.76)
爱沙尼亚 (1939年边界)[N]
1,122,000
50,000
50,000
4.44
阿比西尼亚[O]
17,700,000
5,000
95,000
100,000
0.6
芬兰[P]
3,700,000
95,000 [22]
2,000 [23]
96800
2.62
法国[Q]
41,700,000
217,600
350,000
567,600
1.35
法属印度支那
24,600,000
1,000,000至 1,500,000
1,000,000至 1,500,000
(4.07 至 6.1)
德国[S]
69,850,000
5,530,000
1,100,000至 3,150,000
6,630,000至 8,680,000
(9.49 至 12.4)
希腊 [T]
7,222,000
20,000至 35,100
300,000至 770,000
320,000至 805,100
(4.44 至 11.15)
匈牙利 [U]
9,129,000
300,000
280,000
580,000
6.35
冰島[V]
119,000
200
200
0.17
印度 [W]
378,000,000
87,000
1,500,000至 2,500,000
1,587,000至 2,587,000
(0.42 至 0.68)
伊朗[X]
14,340,000
200
200
0.00
伊拉克 [Y]
3,698,000
500
500
0.01
愛爾蘭[Z]
2,960,000
200
200
0.00
意大利[AA]
44,394,000
301,400
155,600
457,000
1.03
日本[AB]
73,114,308
2,200,000至 2,300,000
500,000 至 1,000,000
2,620,000 至 3,120,000
(3.67 至 4.37)
日治朝鲜[AC]
23,400,000
378,000至 483,000
378,000至 483,000
(1.6 至 2.06)
拉脫維亞 (1939年边界)[AD]
1,951,000
230,000
230,000
11.78
立陶宛 (1939年边界)[AE]
2,442,000
350,000
350,000
14.33
盧森堡[AF]
295,000
2,000
2,000
0.68
馬來亞[AG]
4,391,000
100,000
100,000
2.28
馬爾他[AH]
269,000
1,500
1,500
0.56
墨西哥[AI]
19,320,000
100
100
0.00
蒙古国[AJ]
819,000
300
300
0.04
瑙鲁[AK]
3,400
500
500
14.7
尼泊尔 [BG]
6,000,000
包含于英属印度陆军
荷蘭[AL]
8,729,000
17,000
284,000
301,000
3.45
纽芬兰自治领[AM]
300,000
包含于英军
100
100
0.03
新西兰[AN]
1,629,000
11,900
11,900
0.73
挪威[AO]
2,945,000
3,000
6,500
9,500
0.32
巴布亚新几内亚[AP]
1,292,000
15,000
15,000
1.17
菲律賓[AQ]
16,000,000
57,000
500,000至 1,000,000
557,000至 1,057,000
(3.48 至 6.6)
波蘭 (1939边界)[AR]
34,849,000
240,000
5,380,000至 5,580,000
5,620,000至 5,820,000
(16.1 至 16.7)
葡属帝汶[AS]
500,000
40,000至 70,000
40,000至 70,000
(8.00 至 14.00)
羅馬尼亞王國 (1939年边界)[AT]
19,934,000
300,000
500,000
800,000
4.01
卢旺达-布隆迪[AU]
4,200,000
0 至 300,000
0 至 300,000
(0.00 至 7.1)
新加坡[AV]
728,000
50,000
50,000
6.87
南非 [AW]
10,160,000
11,900
11,900
0.12
南洋厅[AX]
1,900,000
57,000
57,000
3.00
苏联[AY]
168,524,000
8,800,000至 10,700,000
12,700,000至 14,600,000
23,400,000
13.88
西班牙[AZ]
25,637,000
包含于德军
瑞典[BA]
6,341,000
600
600
0.01
瑞士[BB]
4,210,000
100
100
0.00
泰国[BC]
15,023,000
5,600
2,000
7,600
0.04
英国[BD]
47,760,000
383,800
67,100
450,900
0.94
美国[BE]
131,028,000
416,800
1,700
418,500
0.32
南斯拉夫[BF]
15,400,000
446,000
581,000
1,027,000
6.67
总计
1,978,167,400
22,572,400至 25,487,500
37,585,300至 55,207,000
62,171,400至 78,511,500
(3.17 至 4.00)
数字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百分位的位置
1939年的人口资料来源[1]
基于1939年的边界
军事人员的伤亡,包括正规作战死亡以及非战斗原因死亡。战俘,游击队员和民兵的死亡,行动中的失踪人员也包括在内。各国军队作为单一实体处理,例如德国国防军中的奥地利人,苏联人,法国人和德意志裔人,都包括在德国的军事人员伤亡之内。
平民伤亡,包括战略轰炸,犹太大屠杀受害者,日本战争罪行,苏联的人口转移,盟军战争罪行和战争有关的饥荒和疾病造成的死亡。
注译[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Population Statistics. Library.uu.nl.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 Albania: a country study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edited by Raymond E. Zickel and Walter R. Iwaskiw. 2nd ed. 1994. ISBN 0-8444-0792-5. Available online at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of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See section "On The Communist Takeover".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y.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5).
^ "Australian Military Statistics World War II – A Global Perspective".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AWM, on May 27, 2010. Retrieved 2011-06-15.
^ Clodfelter, Michael (2002).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to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500–2000 (2nd ed.). McFarland & Co. p. 582. ISBN 0-7864-1204-6
^ 5.0 5.1 Gregory Frumkin. Population Changes in Europe Since 1939, Geneva 1951.p.44-45
^ 6.0 6.1 Clodfelter, Michael (2002).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to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500–2000 (2nd ed.). McFarland & Co. p. 582. ISBN 0-7864-1204-6.
^ Clodfelter 2002, p. 540.
^ Clodfelter 2002, p. 512.
^ 9.0 9.1 Clodfelter 2002, p. 556.
^ 10.0 10.1 Canadian War Museum.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1). Warmuseum.ca. Retrieved 2015-06-29.
^ Clodfelter 2002, p. 412.
^ Ho Ping-ti.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 R. J. Rummel. China's Bloody Century. Transaction 1991 ISBN 0-88738-417-X. Table 5A
^ Werner Gruhl, Imperial Japan's World War Two, 1931–1945 Transaction 2007 ISBN 978-0-7658-0352-8 p. 85
^ Clodfelter 2002, p. 540
^ Waller Wynne, Population of Czechoslovakia.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Statistics Reports series P-90, No. 3). U.S. Dept. of Commerce) Washington 1953. p. 43 – The U.S. Commerce Dept. Census Bureau cited the following source for the population at 1/1/1939 for Czechoslovakia, State Statistical Office,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Czechoslovakia, v. II (1947) no. 4, Prague p. 57
^ 17.0 17.1 Erlikman, Vadim (2004). Poteri narodonaseleniia v XX veke: spravochnik Потери народонаселения в XX веке: справочник (in Russian). Moscow: Russkaia panorama. p. 54. ISBN 5-93165-107-1.
^ 18.0 18.1 Urlanis, Boris (1971). Wars and Population. Moscow Page 294
^ Hvor mange dræbte danskere?.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03-11.
^ Van Waterford. Prisoners of the Japanese in World War II, McFarland & Company, 1994; ISBN 0899508936, p. 144 (8,500 Dutch POW deaths)
^ John W. Dower. War Without Mercy 1986; ISBN 0-394-75172-8, p. 296 (300,000 forced laborers)
^ Finnish National Archives.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Kronos.narc.fi. Retrieved March 4, 2016.
^ Tiina Kinnunen, Ville Kivimäki. Finland in World War II: History, Memory, Interpretations, BRILL 2011. ISBN 978-90-04-20894-0 pp. 172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概覽
戰役
戰鬥(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attles)
軍事行動(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military operations)
領袖
同盟國
軸心國
指揮官
傷亡
會議
簡介主題
空戰
闪电战
軍銜
密碼學
宣戰(英语:Declarations of war during World War II)
外交
流亡政府(英语:List of governments in exile during World War II)
大後方(英语: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澳大利亞(英语:Australian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英國(英语:United Kingdom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美國(英语:United State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太平洋群島(英语:Pacific Island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租借法案》
曼哈顿计划
英國貢獻
軍事勳章
軍事裝備
軍事產業(英语:Military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海軍(英语: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纳粹劫掠
反對(英语: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I)
科技(英语:Technology during World War II)
同盟國合作(英语:Allie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桑椹港(英语:Mulberry harbour)
总体战
戰略轟炸
傀儡政權(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puppet states)
女性(英语:Women in World War II)
藝術(英语:Art and World War II)
音樂(英语:Music in World War II)
戰區(英语:List of theaters and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亞洲及太平洋
中國
東南亞
太平洋
太平洋中北部
太平洋西南部
印度洋(英语:Indian Ocean in World War II)
歐洲
西方
東方
地中海、中東及非洲
非洲北部
非洲東部
義大利
非洲西部(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大西洋
時間軸(英语:Timeline of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美洲
影響
第二次国共内战
臺灣海峽兩岸分治
朝鲜战争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希腊内战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冷战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奧得河—尼斯河線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蘇聯軍事占領(英语:Military occupations by the Soviet Union)
波羅的海國家
匈牙利
波蘭
羅馬尼亞(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Romania)
去殖民化
驅逐德意志人
嚴責行動(英语:Operation Keelhaul)
奧索維亞金行動(英语:Operation Osoaviakhim)
回纹针行动
马歇尔计划
联合国
戰爭罪行(英语: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同盟國
蘇聯
英國(英语:British war crimes)
美國
軸心國
克羅埃西亞
迫害塞爾維亞人
猶太人大屠殺
德國
德意志國防軍(英语:War crimes of the Wehrmacht)
強迫勞動
猶太人大屠殺
審判
義大利
日本
南京大屠殺
肅清大屠殺
馬尼拉大屠殺
731部队
審判
性暴力
德國軍用妓院
德國集中營妓院
同盟國占領區強姦
法國(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France)
德國
日本(英语:Rape during the occupation of Japan)
波蘭(英语:Rape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Poland)
塞爾維亞(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Serbia)
慰安妇
Marocchinate(英语:Marocchinate)
參與者同盟國
澳大利亞
比利時
巴西(英语:Brazil in World War II)
保加利亞(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後)
加拿大(英语:Canada in World War II)
中國
古巴(英语:Cuba during World War II)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麥
衣索比亞
芬蘭(1944年9月以後)
法國
自由法國
希臘
印度(英语:India in World War II)
義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後)
意大利联合交战陆军
盧森堡(英语:Luxembourg in World War II)
荷蘭
軍事史(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紐西蘭(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 Zea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紐芬蘭(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found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挪威
菲律賓
波蘭(英语:History of Poland (1939–1945))
南羅德西亞(英语:Southern Rhodesia in World War II)
羅馬尼亞(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後)
獅子山(英语:Sierra Leone in World War II)
南非(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during World War II)
蘇聯(英语:Soviet Union in World War II)
史瓦濟蘭(英语:Eswatini in World War II)
英國(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World War II)
大英帝國(英语:British Empire in World War II)
美國(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南斯拉夫
轴心国
阿爾巴尼亞(英语:World War II in Albania)
義大利占領
德國占領
保加利亞(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前)
中國
汪精卫国民政府
克羅埃西亞
芬蘭(1944年9月以前)
法國
维希法国
法屬印度支那(英语:French Indochina in World War II)
法屬西非(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納粹德國
匈牙利
印度
印度国民军
伊拉克
義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前)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日本
满洲国
菲律賓
羅馬尼亞(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前)
暹羅
斯洛伐克
中立國(英语:Neutral powers during World War II)
愛爾蘭(英语:Irish neutrality during World War II)
葡萄牙(英语:Portugal during World War II)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梵蒂岡
抵抗運動
奧地利
比利時(英语:Belgian Resistance)
保加利亞(英语:Bulgarian resistance movement during World War II)
中國
东北抗日联军
捷克
丹麥(英语: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愛沙尼亞
衣索比亞(英语:Arbegnoch)
法國
德國
希臘
義大利
韓國
韓國光復軍
朝鮮義勇軍
拉脫維亞(英语:Latvian anti-Nazi resistance movement 1941–1945)
立陶宛(英语:Resistance in Lithuania during World War II)
盧森堡(英语:Luxembourg Resistance)
馬來亞
荷蘭(英语:Dutch resistance)
挪威(英语:Norwegian resistance movement)
菲律賓(英语: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波蘭(英语: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 in World War II)
羅馬尼亞
泰國
斯洛伐克
烏克蘭
越南
越南國民黨
越南獨立同盟會
南斯拉夫
战俘
芬蘭籍蘇聯戰俘
德國籍戰俘
蘇聯(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亞塞拜然(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Azerbaijan)
美國(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英國(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Kingdom)
義大利籍蘇聯戰俘
日本籍戰俘(英语:Japanese prisoners of war in World War II)
蘇聯
波蘭籍蘇聯戰俘(英语:Polish prisoners-of-war in the Soviet Union after 1939)
蘇聯籍戰俘
德國
芬蘭(英语:Soviet prisoners of war in Finland)
羅馬尼亞籍蘇聯戰俘
時間軸前奏
非洲(英语:Abyssinia Crisis)
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亞洲
中国抗日战争
諾門罕戰役
歐洲
萊茵蘭再軍事化
德奧合併
慕尼黑協定
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
希姆萊行動
1939年
波蘭戰役
假戰
桂南会战
冬季战争
大西洋海戰
第一次长沙战役
冬季攻势
1940年
德国入侵丹麦
挪威戰役
德国入侵卢森堡
荷蘭戰役
比利時戰役
法國戰役
枣宜会战
不列顛戰役
西部沙漠战役
義大利入侵英屬索馬利蘭(英语:Italian invasion of British Somaliland)
百团大战
佔領波羅的海國家
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希意戰爭
羅盤行動
1941年
豫南会战
中條山會戰
東非戰役
南斯拉夫戰役
上高会战
希臘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
英國伊拉克戰爭
巴巴羅薩行動
夏季戰爭(英语:Summer War)
继续战争
銀狐作戰
立陶宛六月起義
敘利亞-黎巴嫩戰場
基輔戰役
英苏入侵伊朗
列寧格勒圍城戰
高爾基轟炸(英语: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莫斯科戰役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珍珠港事件
香港保衛戰
菲律賓戰役
第二次长沙战役
馬來亞戰役
北婆羅洲戰役(英语:Battle of Borneo (1941–1942))
希臘大饑荒
1942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2))
日本入侵緬甸
第三次长沙会战
爪哇海海战
帝汶戰役
珊瑚海海战
加扎拉戰役
荷蘭港戰役
日軍佔領阿圖島
日軍佔領基斯卡島
浙赣战役
中途岛海战
熱澤夫戰役
藍色方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新加坡戰役
聖納澤爾戰役
迪耶普戰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火炬行動
中國河南饑荒
1943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3))
突尼西亞戰役
鄂西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戰役
索羅門群島戰役
阿圖島戰役
西西里島戰役
茅舍行動
下第聶伯河攻勢
義大利投降
《卡西比爾停戰協定》
吉爾伯特-馬紹爾群島战役
緬甸戰役
滇西缅北战役
常德会战
孟加拉饑荒
1944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4))
卡西諾山戰役
鵝卵石行動
納爾瓦戰役
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
風暴行動
豫湘桂会战
霸王行动
诺曼底登陆
馬里亞納群島及帕勞戰役
巴格拉基昂行動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坦能堡防線戰役
华沙起义
第二次雅西-奇西瑙攻勢
貝爾格勒攻勢
解放巴黎
龍騎兵行動
哥德防線
市場花園行動
塔林攻勢
十字弓行動
聯合轟炸機攻勢(英语:Combined Bomber Offensive)
拉普兰战争
菲律賓戰役
雷伊泰灣海戰
斯雷姆防線(英语:Syrmian Front)
布達佩斯攻勢
布達佩斯圍城戰
緬甸戰役(英语:Burma campaign (1944–1945))
突出部之役
地板行動
荷蘭饑荒(英语:Dutch famine of 1944–1945)
1945年以後(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5–1991))
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
馬尼拉戰役
硫磺岛战役
草裙舞计划
中歐會戰
沖繩島戰役
桂柳反攻作戰
湘西会战
葡萄彈行動
柏林戰役
布拉格攻勢
德國投降
《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婆羅洲戰役
臺北大空襲
同盟國海軍對日砲擊
八月風暴行動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庫頁島戰役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占守岛战役
越南饑荒
日本投降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書》
分類
主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_高达世界杯 - fzx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